Google+ 機動學論壇(TALKING MECHANISMS): 06/13/07

2007年6月13日 星期三

曳引機離合器


b94611007 生機二 李冠廷




【離合器】
  曳引機的主離合器通常採用單片乾式圓盤離合器。這種離合器有兩個主要部份,即壓板(Pressure plate)和圓盤摩擦片(Clutch disk)。也有些大型曳引機使用兩個磨擦片,以減低離合器總成的變形和磨損。
  圓盤摩擦片有堅實型和可撓型兩種,堅實型圓盤片是一堅實的磨擦片直接固定在長齒軸轂上,可撓型圓盤片在軸轂上裝有扭力避震彈簧。其作用是在離合器接合的瞬間避震彈簧受到擠壓,使圓盤片在其軸轂上稍微扭轉,而吸收了一些由引擎傳來的突然動力震動,以減低變速箱受到的陡震負荷。
  壓板總成包括壓板、托架、放鬆桿及彈簧。其中,壓板藉彈簧的力量將圓盤摩擦片壓到飛輪的加工面上以接合離合器,托架則直接用螺栓鎖在飛輪上以支撐放鬆桿及彈簧,放鬆桿以突出於壓板的柱子為樞軸,當其內端被放鬆軸承壓下時,其外端就將壓板提離而放鬆圓盤磨擦片。在離合器踏板放鬆時,放鬆軸承不再壓迫放鬆桿,於是彈簧再度迫使壓板頂住圓盤摩擦片,將其夾持於飛輪的加工面,使得動力再度傳送到變速器的輸入軸。

  上述壓板總成是固定於飛輪加工面上,而圓盤磨擦片則以長齒固定於變速箱的輸入軸。
  乾式圓盤離合器普遍地使用於今日的大型卡車及重型建設機械上,其主要優點是接觸面積大,可以傳導大動力,但卻不適用於需要經常分離或滑動的機械上,因為這樣會產生大量的熱量而燒損圓盤摩擦片。
  離合器的控制有機械式與油壓式兩種方式。機械式的控制方式是由離合器踏板的運動,經連桿傳遞到離合器放鬆軸承,放鬆軸承再壓迫放鬆桿內瑞,使其外端將壓板提起而分離動力。當踏板慢慢放鬆時,離合器彈簧即慢慢推擠壓板壓緊圓盤摩擦片到飛輪加工面上而將離合器再度接合。
  壓下使離合器分離所以離合器踏板的控制必須「快踩慢放」,快踩是減少圓盤摩擦片兩面與壓板和飛輪加工面問的打滑接觸時間,以減少摩擦片的磨損;慢放則是避免起步時車身顫動或熄火。另外,更應絕對避免經常把腳放在離合器踏板上,因為這個動作將加速離合器圓盤摩擦片的磨損。
  油壓式的控制方式,其主液壓缸連接到離合器踏板上,而以高壓油管連接到副液壓缸,副液壓缸再連接到放鬆軛桿以推動放鬆軸承。換言之,油壓之作用僅代替連桿而已。


??? Read more!

機械錶中能量儲存結構

4
我是黃君席

另外,我昨天發表一篇"機械錶的基本認識"又忘記流名字了/ \
這是一篇有關機械錶中能量儲存結構的文章,說實話我還不知道機械錶不用裝電池耶@@



圖:錶的運轉是利用槓桿原理將發條產生的能量,藉由中心輪傳送至第三輪、第四輪、擒縱輪、馬仔最終至擺輪,接著擺輪的反作用力再將馬仔彈回原位的一種規律運動,如此機芯的走時輪系之運作方算完成。上圖為走時輪系的電腦透視線條圖,我們可以看見自發條盒開始,由左而右分別為上述所提之元件。

到底能量儲存顯示是怎麼樣作動的呢?將機械結構簡單的說,便是在貫穿發條盒的大卷車處設置一組輪系,其中包含了數個齒輪(約共有10個齒輪),藉由複雜的輪系組合將發條盒的能量(也就是發條縮放所產生的應力)藉由具體的指針表達,而複雜的輪系中有一個稱之為離合輪的齒輪,其作用便是司職於發條上滿鍊後,保護它不被持續上鍊而導致斷裂,是一個重要的保護機制,通常該裝置多用於自動上鍊錶款。其實各家的能量儲存結構在設計上雖然不盡相同,但原理都是一樣的,設計再精良、複雜的輪系,都必須與發條盒連結,如此方得將抽象的能量視覺化,達到顯示的目的。



圖:這是由上夾板俯看的透視圖,其中能量儲存結構與輪系位置分布,位於圖的左下方,其中能量儲存顯示結構的齒輪採用扇型齒輪,這個扇型齒輪的功用便是將能量儲存的多寡,藉由顯示窗上的指針具體顯示,與寶璣、P.P的概念相類似。輪系中其他的齒輪則固定在夾板上,藉由它們得以與中心輪連結,方可顯示抽象的時間能量。

自微型計時器於17世紀末期被發明以來,製錶師們便在功能、精準度、耐用度與能量持久性上計較,其中能量儲存的多寡關乎錶款本身運行的時間長短,這與實用性大有關係,因此特別受到重視。早期懷錶的使用方式與現今的腕錶大不相同,它們大多被主人安置在口袋中,這樣的方式無法使懷錶受力,因此即便是自動上鍊的款式,也為著上述原因無法使自動盤擺動而充分的取得能量。



圖:P.P的Cal. 240 PS IRM

LU的能量儲存可達51小時,從能量顯示結構的細部放大圖中,我們可清楚的看見,依然是以複雜的輪系所組成。值得注意的是,能量指示的齒盤上其分佈亦為「扇型」,與寶璣的概念十分類似,可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直到1794年,亞伯拉罕.路易.寶璣(Abraham-Louis Breguet)創作了一只自動上鍊懷錶,該懷錶便具備著能量儲存顯示(Power Reserve Indicator),可說是最早的能量儲存錶款。現今市場中最具代表性的能量儲存品牌則非寶璣莫屬,原因在於其Power Reserve Mechanical Structure完全與寶璣原創的自動懷錶之結構相同,別具歷史意義。各位別誤會,寶璣現時的能量儲存錶款,不僅只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在結構上更是穩定而準確,受到眾多使用者與鐘錶維修師的肯定,這印證了「亞伯拉罕.路易.寶璣=鐘錶之父」的說法。



圖:BREGUET Cal. 502DRT的正面圖。該結構以特殊的扇型狀齒輪聞名,為沿襲寶璣於1794年推出的自動懷錶之能量儲存構造。這個不同一般的能量儲存結構,輪系大多配置於夾板之下,除了一般的直列配置齒輪外,更採用了齒輪交疊的方式,這樣的好處在於可以節省空間,但是由於較為複雜,在設計與往後的維修上則考驗著製錶師的功力。

在前述的能量儲存運作原理與結構的大致說明後,各位是否對於能量儲存有了較清楚的了解呢?現今市場中有許多的能量儲存腕錶,它們的結構不盡相同,但無論什麼樣的結構都必須與發條盒相接,這個原理是不變的!其實能量儲存顯示這樣的功能,實用的價值並不若設計理念來的大,平衡錶款設計與造成視覺美觀的成份居多。因為這樣複雜的輪系在長時間運動下,一定會有耗損,一但故障,這在修復上不是那麼容易,可說是考驗著鐘錶維修師傅的一種結構。不過換個角度來看,這也代表了鐘錶工藝的進化程度吧!

文/Ted.攝影/Jack.資料提供/王永昌古董鐘錶.資料節選/世腕No.24 Read more!

火星塞的簡介

此題目與機動無關!

火星塞的簡介 b94611002 蔡篤明


1.火星塞之運作

在燃燒室內的壓縮混合氣中進行電氣性點火。
必須能夠承受幾十氣壓的壓縮、爆炸壓力、
10,000伏特以上的高電壓以及超過2,000 度的燃燒溫度。
且對每一分鐘接近10,000rpm 回轉數的二行程引擎而言,
必須做與回轉數同樣次數的工作,可見其重要性

2.火星塞之構造
  
主要由中央電極、鋼體與搭鐵電極、絕緣磁體所組成。

(1)、中央電極:

由鎳合金(Nickel Alloy)製成,此處暴入在燃燒室中,為火星塞溫度最高部份,故須耐高溫。
中央電極以磁體與鋼體絕緣,電柱上端與高壓線連接。

(2)、鋼體與搭鐵電極:

鋼體上部製成六角型螺帽,以便拆裝,下端製成螺紋可旋入汽缸蓋,邊緣製有搭鐵電極,
搭鐵電極與中央電極構成一跳火間隙,稱為火星塞間隙(Spark Plug Gap)。
此間隙須一般約為0.7~0.8㎜(0.020~0.040吋)之間,間隙太大,雖然火花較強,但易於引擎高速時失火;
間隙太小,則火花微弱,且易於被積碳卡住而短路失去作用,
火星塞間隙之測量必須使用圓型測細規(不能拿厚薄規測量),方能測得正確間隙。

(3)、絕緣磁體:

位於鋼體與中央電極中,磁體之絕緣性能極佳,又能耐高溫,以防止高壓電漏電。
在絕緣磁座內銅與石棉之密封圈,使磁體與鋼體密接不漏氣。
磁體上端有凹凸肋條,有幫助散熱及提高絕緣性能之功用。

<a href="http://homepage.ntu.edu.tw/~b94611002/425.jpg">火星塞構造</a>
<a href="http://homepage.ntu.edu.tw/~b94611002/420.gif">火星塞構造</a>
<a href="http://homepage.ntu.edu.tw/~b94611002/421.gif">必須使用圓型測細規量間隙</a>

3.如何辨識火星塞之型式與性質
  火星塞乃是依其種類與用途,而設定各車適當的形狀與性能。
而每個火星塞本體上,都明記有英文字母與阿拉伯數字以表示它的性能與型式。
  其數字即是表示「溫度」亦即火星塞的散熱度,最近的高回轉、
高出力型,易產生高熱量的機種,都是使用耐熱度較高的「冷卻型」
(COLD TYPE )製品。相對地如美國等地的低回轉低出力型的引擎,
均為較低溫度的設定。
  
其它還有英文字母表示螺絲徑,有效距離(REACH )的型式,而
這些在構造上無法改變,但溫度若因過度燃燒,就會改變。
  話雖如此,但每一家製造商,都會根據所有情況,來進行機車的
設計。火星塞故障的原因大部份是其它零件的不順、不良維修以及使
用方法與操控方法的不正確所致。在良好狀態下,正確使用的一般車
子,只要使用正牌火星塞,就不會發生問題。這點希望大家留意。


<a href="http://homepage.ntu.edu.tw/~b94611002/422.gif">各種特殊的火星塞</a>
<a href="http://homepage.ntu.edu.tw/~b94611002/423.gif">同上</a>
<a href="http://homepage.ntu.edu.tw/~b94611002/424.jpg">火星塞</a>

心得:

最近騎車的時候機車時常發不動,原因就是火星塞積碳
這時候最好趕快去換一個新的火星塞
因為任何一種零件都會有機械疲乏的狀況
通常3000公里左右就要換了
這樣對機車也比較好 Read more!

單車的鏈條

3
三.
第三個部分是討論鍊條的部份,因為鏈條在單車上一直會移動,大部分的運動狀況都是歪斜的,且有很多場合必須把鏈條打斷重接,會使鍊條的強度掉下來,而鏈條是由許多的節點和桿所連結而成的

http://homepage.ntu.edu.tw/~b94611003/mech/k1.jpg

鏈條有分速度,主要是因後變速的多少而有所不同,常見的是八速,但專業的騎乘者如在嚴格的配速和轉速掌控下需要更多的齒比十,飛輪有更多的九速十速可以選擇,這些不同反應在齒輪盤的個數,個數多的速度較多,但歪斜的產生也是更免不了的,所以鏈條這一複雜的機動機構就會有不同。

七速八速的鏈條寬度目前都是一樣的
約在0.73cm~0.69cm [各家不太相同]

九速也是各家不同 0.685cm~0.66cm

十速方面 0.64cm~0.62cm

鏈條九速用在八速飛輪組是不適合的 鏈條的側面力道很容易被破壞
會有斷鏈的顧慮
同樣用在8S的大齒盤齒片也是如此

1993~4是第一個分界點
之前的大齒盤齒齒片是7S/8S的厚度
之後的是8S/9S通用的厚度
1997年之後--->至少公路車方面的大齒盤齒片是9S/10S通用的厚度

七速鏈條與八速鏈條是通用的!
因為飛輪齒片的厚度與墊片厚度"3MM"是一樣的.

八速與九速方面:九速勉強可以拿去用在八速的系統 但反之不適合--->
因為飛輪墊片厚度的差異

1997年之後的SHIMANO大齒盤組的齒片厚度與"齒基厚度"是一樣的
所以問題是在CHAIN-LINE了
CHAIN-LINE越大--->斜向運作時的斜向程度就越大:對鏈條側邊的破壞度也越大

8S大齒盤組齒片與騎9S/10S不要互換替代 厚度差太多 齒基厚度也有差





除了鏈條寬度的差別,另外承受力量的測試也很重要


個人所謂鏈條的「力道」指的是兩個方面,第一個是:『會不會吃掉傳動的力量』;第二個則是『對於加速的反應是否及時性』。
而第一個在現今鏈條測試中,通常是不必要的了。即使正向拉力值較低的鏈條其實也超出人類使用需求...

第二個才是我注重的重點。車手在瞬間的施力或加速時,若感到鏈條的反應慢了一步,這個鏈條至少對於攀岩車/FREERIDE/BMX...的使用者而言:是不及格的。
除了Campy 10s 2000年第一代與WipperMann的鈦合金鏈條之外,目前我沒遇過這方面不合格的鏈條。有一些不合格的狀況在經過我瞭解之後都不是鏈條本身的問題,而是車架後三角的強度不足或者是輪組在傳動面的剛性不足所致。

鏈條通常斷在最脆弱的那一點;不然就是『最剛強的地方的附近』

因為HG7700等斷鏈點同大部分的鏈條一樣:車手銜接鏈條的地方。(少有USER真的每次接練時都用SHIMANO的專用PIN)可是HG7701這類工法的鏈條斷鏈若發生幾乎全是在『使用專用銜接PIN的那個外環目片被扯開』!
專用銜接PIN的外環目片---就是整個鏈條最弱的一點!因為HG7701之類的鏈條是使用[鉚釘式]的PIN,包含其專用銜接PIN也有一邊是[鉚釘 式]的。可是--->>專用銜接PIN的進入邊當然不可能是[鉚釘式]的,而這邊的外環目被PIN嵌合的力量是整條鏈條中最脆弱的一點!也就 不足為奇了。
力量會找到這個最弱的罩門來爆發的。

鏈條的「左右柔軟度」
柔軟度越高的鏈條,升檔速度越快;退檔速度則較慢。當然這不是升降檔速度的絕對原因,單就鏈條本身的導角設計也是一個原因。我見過最「柔軟」的鏈條是:KMC LEAN-Chain 測試第二版....
原本以為"LEAN-Chain測試第二版"的退檔會有遲滯,但自己個人實際騎乘的結果是感覺不出其有遲滯狀態。即使是極端一些的變速狀態,例如CAMPY的手搖一次可退到底,也沒有明顯遲滯的狀況。

我曾試圖調整後變速器上導輪與飛輪片的距離來同其他鏈條比較,也沒有明顯的差異。

不過,變速速度不是PART TWO的重點。此小節的重點是放在『鏈條的柔軟度』關係到鏈條的使用壽命!

使用壽命不只是力量傳動減退的問題,還應該包括「變速能力下降」。

斜向運作造成的破壞之後--鏈條變速精準度的變化

鏈條的斜向運作「被迫成為一種正常狀態」

往昔總是認為鏈條運作的斜向度越小越好,越大代表力量被耗損的狀況越多... 畢竟力量正向的由左右鏈片一起均勻傳遞會比斜向運作時力量傳導偏於一邊的鏈片要好~~ 但是有個狀況出現了:

A.. 一些比賽賽道的設計[例如環義]會形成『選手由於集團強度而無法有機會進行""正確""的變速動作』!在環義賽一些終點時都可看到選手的檔位竟然是--->前最大配後最大的極端斜向運作狀態。

那些一級車隊的選手怎麼可能會不曉得盡量讓鏈條正向些運作會比較好呢?沒辦法,形勢所逼。常常沒有時機可以再多喝個水及從容地正確變速。這個狀況的出現也不會只有賽道特性會造成。越來越強的集團運作強度也會形成這種逼迫....
幸好,另一個鏈條本身的狀況在更之前就出現了:更強化的「外環目鏈片與PIN的嵌合力量」可應付斜向運作
PIN的嵌合力量越來越強等等原因---讓現今的鏈條比往昔的鏈條更能應付斜向運作。應付斜向運作的能力增加包含兩點--->力量的傳遞品質不會差很多;各個鏈目更不易因斜向運作時而被擴張 [使外環目鏈片與PIN脫離而斷鏈]。

變速精確度的喪失與噪音的因而產生

斜向運作仍是會破壞鏈條的!強度越強的斜向運作的破壞性越高,特別是表現在「變速精確度的喪失」。

嵌合力加強不代表鏈目不會被擴張,只是沒斷而已,但整個鏈條變的哩哩拉拉的,變速的反應變的遲滯或者不滑順;寬度也不均勻了,有時因此引發噪音....

適度的柔軟度是必要的
KMC LEAN-Chain測試第二版之所以不斷,我認為是因為它夠柔軟,不必像SACHS PC99一樣得要硬碰硬!硬碰硬的結果是--->雖然沒斷,但鏈條已被破壞到運作不佳的狀態。或許正向運作時拉力仍然不錯,但再度面臨斜向運作時的 拉力傳導表現就很堪憂了,何況還有變速精確度與噪音的後遺症。

柔軟度『加上』鉚釘式PIN
當然,除了『適度』的柔軟度是對付斜向運作的方法之外,『鉚釘式PIN』也是一個解決方法,YBA的LG系列就是如此!並且其沒有HG7701的致命點 : 銜接PIN有一端不是鉚釘式....

前變速作動之際的斷鏈



這個才是斷鏈的頭號要犯。鏈條在前變速的「撥板」動作之際:A.鏈條是原檔位仍有幾目尚未脫離且也仍在受力;B.而目的檔位則也只掛上幾目鏈條而已,並且 也在受力之中;C.然後在中間的撥板則使鏈條出現「誇張的斜向運作」---->>A.B.C.三者合起來的破壞力才是最恐怖的!

比高強度的斜向運作更具破壞力。

A.與B.這種情況的重點在於只有『少數幾目在受力』。去對比沒有變速時的鏈條運作,掛在齒片上受力的目數比A.與B.要多好幾倍,力量的分散狀況自然會 差很多。十幾目受到瞬間巨力時不會斷,但只有三四目時就會斷了..... 更何況再加上C.把力量的傳遞與分散給攔截破壞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及時通知通訊錄裡的所有親朋好友好消息,就來 Yahoo!奇摩電子信箱發簡訊,一次搞定! http://tw.mobile.yahoo.com/texts/mail.php

Read more!

單車的車架設計

4
B94611003

使用有關機動學有關的機械很多
因在學校常常使用的交通工具就是腳踏車
所已針對單車的機構做比較深入的討論

單車上的連桿機構不明顯(車架)
但其傳動所使用的鍊條
就是機動學中的齒輪齒列
因自行車大盤及後飛輪為同軸齒輪 所以探討其齒比關係成為非常實用的討論

雖市面上大多數的腳踏車變速虛有其名,很難在該變速的時候變到想要的位置
但在專業的XC(越野)或跑車以上車種變速的精準度及騎士對於齒比的選擇決定
了單車表現出的性能

傳動上的鍊條看似簡單,其中確相扣著眾多的桿與結,雖然桿與結的連接
與運動相當簡單,但其因為傳動的條件比較複雜且承受的拉力大小差距頗大
鍛鍊等等因節點強度不佳或不當使用的力量會決定鏈條的性命

最接近於連桿的就是變速系統與煞車系統,他的控制方都是手把上的撥把煞把
透或尼龍鋼絲傳導拉利拉住夾器或變速的一端,再以連趕形式將連桿破端的接觸點做變化,行程我們看到的樣子。

http://homepage.ntu.edu.tw/~b94611003/mech/c1.jpg
一.
第一部分先將車架幾何的設計理念和圖表顯示,因人體本就屬於一種連桿的機制,人體有動力輸出,但被輸入的目標則是腳踏車的車架,車價設計是否能達到騎車的效率及車輪間避震(懸吊系統)的配合,則應可算是機構機動設計的一部份。


大部分的騎車人或單車族,都將車架的幾何當成一種魔法妖術,裡面充滿了難以理 解、永遠都搞不懂的事實。幾乎所有的現代越野登山車只在幾種角度內變來變去, 兩度的差異就可立判車架的高下。二十年來的試驗造就了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登山 車車架幾何:71°的頭管角度、73°的座管角度、23英吋的上管長度、16.9英吋 的後下叉長度及12英吋的BB高度。雖然實在很難說得出兩個不同廠牌的車子,騎 起來的操控感覺有什麼了不起的重大不同,但是,不一樣真的就是不一樣!
車架尺寸配方上小小的更動,就能大大地改變車子的操控性。MBA每年都 要試騎40台以上的登山車,而且沒有例外的,我們發現,每 一台車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常識告訴我們,車架幾何一小丁 點的更動,對登山車的操控性似乎不會有什麼大不了的改變。但事情卻不是想像的這 樣,車架各部份的長度、角度的不同,真的會讓你現在看到 外觀大同小異的車子,騎起來是如此的不同。

像「傳奇性的感覺」或「完美的均衡」這樣的形容字眼,並不常出現於MBA雜誌評 比、試騎的車子上。車架設計師完完全全地了解,我們所謂 的車架幾何,一隻手就數得出來的「眉角」關鍵點。任何有 經驗的登山車騎士,大概踏曲柄轉個三圈之內,也就能分辨 出一台車子到底是什麼牛鬼蛇神。
在這篇車架幾何特別企劃的報導中稿裡,我們嘗試著來 解釋車架幾何、車架上每一個數據的功能何在、以及個別部 位的尺寸規格會如何地影響車架的整個全局,以幫助讀者了 解,車子何以能和你的身材配合得天衣無縫,以及不同車子 的加速、過彎、下坡、爬坡的感覺為何不大一樣。
座管角度 seat tube angle
座管角度是指座管向後傾斜的角度,用以補償騎士腿長。當座墊在合適的高度時, 也就是腳可以完美伸展的狀態下,在大齒盤曲柄指向三點鐘 方向時,你的腳踝必須在你的膝蓋之下。
座管角的作用
一百年的車架製造史經驗累積,設計師們發現,73°的座管角度,可以滿足大部分 的騎士。這個角度可以彌補腿短的騎士,高個子的人拉高座 墊時,座墊位置可以往後移一些,而小個子的人調低座墊, 座墊位置是稍微往前跑的。當然有例外的身材,但是當73° 座管角和座墊的前後調整配合時,幾乎可以將所有騎士安置 於和曲柄搭配好的正確、適當的位置。當然,這是普遍情況。有充分的理由驅使設計師 們試著再將座管角度後傾或前挺一些。
座管角度的影響
座管角度同時也決定了騎士體重在前後兩個輪子之間的均衡分配,也就是重心。騎 士愈高,那麼他坐上車子後,大部分的體重會落在前輪。爬 坡時,體重與重心反而向後移,如果後下叉沒有稍微做長一些來補償的話,在每一次踩 踏時,容易出現「翹孤輪」的情形。對小個子的騎士來說, 狀況就正好相反,把座墊調低,重心會往前跑,爬陡坡時,也會減少車輪的循跡、貼 地性。
座管角度被高估了的一點是總輪距(wheelbase)的影響。 為了維持正確的上管長度固定不變,座管如果因而遷就做挺 直一些,不就把上管向前推了,影響所及就是頭管也向前位移,也就是最後連輪距也跟 著加長了;相反的,座管角度小一點,輪距就短了。傳統的 公路車架製造者相信,完美的輪距是一公尺。藉著改變座管 及頭管角度,他們可以堅持不會動到他們那神聖的輪距規格,而變化出不同的車架尺寸 和上管長度。
然而登山車設計師則應用另一組不同的規則來設計車架。操縱座管角度來製造出正 確輪距,只有在你為軀幹長於一般人,或是腿特別長的人量 身訂製車架時才有意義。
座管角度須知
選擇座管角度來定位你的腳在曲柄上的位置是否適合,並確認後上叉(seatstay)的 長度正確,讓體重重心落於後輪。
上管長度提供手臂的伸展,而愈斜的頭管角讓下陡坡的 操控愈容易
上管長度
上管長度的丈量是頭管上緣水平切線延伸到和座管相交會的長度。從實際角度來 說,它就是自行車操控零件/上部零件(Cockpit)的距離。因 為大部分的登山車的車架構造,已跳脫傳統鑽石車架的形貌,有的上管下彎(sloping)或如 specialized那種「兩段式」上管,如果你去量實際的「管材 長度」,那根本沒有意義。
上管長度的作用
http://homepage.ntu.edu.tw/~b94611003/mech/c2.jpg
當你傾斜進出彎道時,前叉Offset與頭管角度會自動修 正前輪出彎的路線
上管長度提供了你上半身的容身空間,並讓手臂可以完美的伸展、握到車把上;另 一方面,它也讓車把和你的膝蓋「保持安全距離」,你即使 起身踩踏時,膝蓋也不會撞到車把。所以,上管最主要的功 能就是proper fit─創造出自行車上合於你的騎車空間。
然而上管長度扮演了另一個重要的角色:車子的重心分 布。長上管讓騎士的體重向前移(較往前趴!),重心前移到 接近前後軸距的中心點位置;短上管則增加車子前端的重量 負載。
上管長度最大的變動也只在一英吋之內:如果上管的長 度比你適用的正確長度長過一英吋,你的前輪的重量分配就 變少了,騎車過彎時,前輪就可能會不易控制而產生滑動; 如果縮短超過一英吋,起身立姿踩踏時,膝蓋就免不了會碰 到手把上的變速器了,而且前輪遭遇了大石頭路面及鬆軟的 深沙地,就會難以控制了。
上管長度的影響
因為騎車時,身體是不斷移動變化的,車架上管長度的任何一點變化,都會關係 到 豎管和龍頭的配合問題。越野騎士會偏好「長龍頭豎管╱短 上管」的搭配,上半身就會伸展出去,和前軸協調一致了, 也就像騎跑車一樣的姿勢。長龍頭豎管╱短上管的組合讓前 輪維持直線轉動,當你用力向下踩時,完全不顧遠方視野只 看在龍頭前方近處,要看遠一點,脖子會抬得酸。這種「跑 車騎姿」的車架上管和龍頭的組合搭配,侵蝕了自行車的過 彎(corning)及技術操控(technical handling)性能,但XC(越野)比賽通常勝敗的關鍵在爬坡,而不 是平路衝刺及下坡技巧,這不是什麼祕密了。一般人還是喜 歡這樣的零件搭配、跑車騎姿,以為這樣可以飆得比較快!
如果你要求下坡性能,freerider和DH(Down hill)選手則會採用較 「長的上管及短龍頭」的組合,剛好和越野選手相反。這種車子騎平路,踩踏和手把操 控起來,感覺很彆扭,就像醉酒一樣,車頭好像會歪七扭八。可是當車子箭頭直指陡降 坡時,它就蛻變成了出閘猛虎,車子和騎士的重心即刻後移。長上管╱短龍頭的標準 freerider/DH騎乘組合,讓騎士坐落在車子較後半部的位置, 他的體重、重心在兩輪之間產生較正面的助益,但這只有下 坡時才成立。
上管長度須知
事實上,龍頭和上管是各自獨立的,其影響的騎乘感也是各有不同的。對越野和林 道騎行的愛好者而言,應該挑那種可以讓你搭配100mm到125mm長的龍頭的上管。這樣 的組合才是講究爬坡效率和下坡操控性及高技巧要求的最佳 折衷點。
後下叉 Chain stays
正確的後下叉長度,是指BB和後輪軸心之間的水平距離。全避震車的後三角轉臂 代替了後下叉的功能。大部分的車架製造者,量後下叉長度 都是沿著後下叉的中間線,如此一來,因為鉤爪有角度,會 比正確長度多出八分之一英吋左右。
http://homepage.ntu.edu.tw/~b94611003/mech/c3.jpg
適用於一般林道騎乘的全避震車多半有較斜的頭管角度,以增加高速穩定度及前後避震作用的平衡
後下叉的作用
後下叉長度決定了騎士的體重有多少落於後輪。後下叉愈短,就會有愈大比例的體 重傳遞到後輪去,不管你是站著或坐著騎都一樣。短車身後 部(rear end)的明顯好處是具有更好的爬坡時的貼地及循跡性。而後下叉較少為人所知的 方面是,其實它也會影響過彎性能。較長的後下叉可以平衡 前後兩輪是貼地或滑動;較短的後下叉則會讓前輪過彎時滑 動,除非騎士重心前移,故意用體重去鎮壓住前輪。後下叉 規格的「魔術數字」是:越野前避震車約16.75英吋,而全 避震的越野車是17英吋最適合。
後下叉的影響
後下叉長度、車架尺寸和座管角度是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的連體嬰。改變座管角 度,會改變一個騎士座姿騎車的重心分布。向後傾的座管把 高個子騎士原本會偏向前輪的重量往後帶了。在這個情形下,後下叉長度必須調整到正 確的重心位置。起身騎車時,座管角度就影響不了後輪的貼 地循跡性─只有後下叉長度還有作用。最好的設計師會取捨 後下叉長度及座管角度兩者的均衡配合,讓不管坐或立姿爬 坡的循跡貼地性都可以持續維持。
在後避震出現之前,一個頂尖的爬坡高手和軟腳蝦的差 別,可能就差在後下叉長度這四分之一英吋之間。避震車可 以使用長一點的後叉(stay),因為座管角度後仰到一個較低的 位置,可以在爬坡時讓後避震器自然而然地壓縮。
後下叉長度須知
又被稱為鏈支叉的後下叉長度上一點小小的差別,對登 山車的操控性有大大的影響,愈是挺直的座管,愈需要短一 點的後叉。
BB高度
指地面到BB軸/曲柄軸中心點的垂直高度,它決定了曲柄迴旋至最下端,指著「六 點半」方向時,腳踏和地面的間距大小。
http://homepage.ntu.edu.tw/~b94611003/mech/c4.jpg
Rocky Mountain的RM 9有著怪異的角度,其座管及頭管角度超斜,搭配超短龍頭及長到誇張的搖臂,而超高的B. B高度則只有在岩塊地形及大跳躍的狀態之下才展現的出其獨到之處。
BB高度的作用
BB高度的最主要功用,就在於和地面保持適當的距離。也就是說曲柄軸必須夠 高,在你強行通過佈滿岩石及樹根的車道時,「齒盤」和曲 柄╱腳踏才不會去撞到。BB低的車子,缺少了有效過彎的空間性,當你要加速踩踏,從 彎道奔向直路時,腳踏還可能劃到地面。
BB高度也決定了整台車子的高度多高。因為騎車人的腿長腿短差別很大,BB高度 的上升、下降都會動到座墊的高度,在大部分情形下,也會 牽連了車架上管的高度。同樣的道理,BB高度也決定、關係著 整台車子的重心。當你猛力剎車或是上下陡坡時,重心高的車 子會誇大化體重在前後兩個輪子間的分配比例。降低BB呢,重 心降低,前輪在剎車時,車身前端比較不會下沈,爬陡坡時比較不會有翹前 輪的情形,同時騎過起伏不平的路面時,輪子可以更早地轉動。
http://homepage.ntu.edu.tw/~b94611003/mech/c5.jpg
三角形的秘密:自行車操控最主要的秘訣就是 抓出重心位置,以前後軸心與虛擬的重心位置所假想出的三角型,其 三角型底部愈大,自行車的騎乘感愈穩定,而騎士可隨著騎乘姿勢的 不同,不斷移動重心位置,以符合所需。
BB高度的影響
BB高度許配給軸距長度了,兩者間有著親密關係。前後軸距愈長,BB就可以做得 愈高,而不會造成車子騎過崎嶇路面,一路彈跳個不停,像 隻未馴服的野牛。相反的,降低短軸組合的車架的BB高 度,車子騎起來才平順。
至於前後避震車則需要比一般車子高一些的BB高度。因為人坐上全避震車,體重會 讓避震前叉及後避震同時壓縮,也就是所謂的"SAG",壓縮行程愈多,BB就愈接近 地面,如此一來,會壞了登山車的操控性。大部分的設計師 同意:最完美的妥協下的BB高度,全避震車是在12.5到13.5英吋之間;前避震車則在 11.5到12.5之間。
下坡車的BB高度差別就比較大,從12.5到15英吋之間。同樣的基本原則也可以用 於無視地心引力,挑戰飛躍高度及落差的自行車小飛俠。但 是,BB高度太低(low-slung designs),上了賽道,在某些關卡、地形狀況下,你會沒辦法 踩踏,即便你裝了個165mm的短曲柄,因為腳踏和車架底部 可能會刮到地面或撞到障礙物;而高BB的下坡車必須搭配長軸距,才不會有上述的車 子跳動的問題。
BB高度須知
越野全避震車一族最佳的BB高度介於12.5到13.5英吋之間;前避震車最喜歡12英吋 的BB高度。BB高度愈高,軸距也必須愈長,車子騎起來才會平順、平穩。
總輪距
也就是前後兩個輪軸之間的距離。
http://homepage.ntu.edu.tw/~b94611003/mech/c6.jpg
注重爬坡的XC車款,其座管角度及頭管角度較直,以配合車手把陡 坡時移的重心,避免前輪在上坡時舉起。
總輪距的作用
長軸距的車子騎過顛簸地形時,比較平順、穩定,猛力剎車及爬陡坡時,重 心的轉移、變化較不明顯,影響力就小了。高高地坐在車子上的騎 士,整個重量的80%壓在車子上。舉例來說,一個坐著騎車的登 山車騎士,他的重心會落在座墊鼻端上方大約2英吋的地方;如果他 站起身來騎車,體重都由腳踏去承受,會有效地降低重心高度,介於 座墊和BB之間。如果軸距太短的話,在你用力把前剎車壓到底或前 輪撞到大石頭時,車子會很不穩定;而且爬坡時,前輪會翹孤輪。軸距太長,車子 的操控性會變得遲鈍,你必須時常改變騎姿來維持循跡貼地 性,或著拉抬前輪來跨越障礙。廣為接受的軸距標準規格是,越野自行車約42英吋加減 半吋左右。
總輪距的影響
在重心及兩個輪軸間連線,畫一個想像的三角形,我們就能輕易地看出:軸距愈 長,三角形底邊就愈長,和重心高度配合起來,整個三角形 的比例就愈穩固。藉此,你也就愈能容易了解長軸距之所以 需要較短後下叉及高一點的BB,以便有足夠的重心移轉到後輪去,來增加爬坡的循跡貼 地性。
軸距的長度也和車架尺寸息息相關。大尺寸的車子,軸 距自然比較長,小尺碼的車架,軸距就短。高個子的騎士騎軸距短的小車子沒關係,因 為他們可以比小個子更不受車架限制、有效率地變換姿勢, 來增加騎崎嶇路面的穩定性。
總輪距須知
長軸距的車子騎起來比較平穩,但轉彎會比較慢、比較遲頓(迴轉半徑長)。騎車當 中的身體重心的移動,也比較不會影響車子的操控性;短軸 距的車子比較靈敏,但騎到顛簸路面,就比較能感受到顛簸。輪距的魔術數字大約是42 英吋。
車頭/頭管角度
Head tube angle
指兩個東西─車架頭管的角度及「前叉軸」(fork axle)的角度。車頭角度決定了車子的操控靈活度,及它與生俱來 的穩定性。
車頭/頭管角度的作用
頭管角度決定了前輪的轉動,實際上到底給了多少下壓力量帶動車子頭管、再帶動 整台車子前進。車頭角度愈小,你必須出力愈出力轉車把,前輪才會左右轉動。直挺 的車頭角度(72°),感覺起來會比較靈敏,而且車把轉起來 感覺會比較輕,左右轉動比較簡單省力。但這樣也會導致車 子高速中,操控幾何的反應太快,增加了輪子左右擺動的不 穩定性。低一點的車頭角度(70°),車把轉起來比較重,但龍頭的左右轉控比較可預 期,高速騎乘比較好操控。
越野選手偏好介於72°到71°之間的挺直的車頭角度,因為挺直一點的角度在拉 抬車把╱車頭跨過顛簸,愈是立姿騎行時加速,比較不會受 到側向力量的影響(靈活)。林道一族及freeride一族,特愛介 於70.5°到69°之間的低角度的頭角,因為這樣他們有更多騎乘中臨場反應時間,及下 坡俯衝時更好、更穩的操控性。
因為重心在整個操控幾何扮演了極重要的機制,爬坡及 下坡會改變車頭角度的影響力。車頭角度加大(upgrade), 會讓車頭的動作變慢,也就是轉起來比較重、比較遲鈍。相 反的,角度改小(down-grade),車頭會比較挺,也就比較不穩 定。
而車頭角度也在車子的「自我校正」的功能(ability to self-correct)及「維持平衡不倒」(maintain its own balance)扮演重要的角色。下坡時,事實上地面的斜度把車頭角度「調整」 得更為直挺,比如說,71°的頭管原本那向後傾的19°角被 地面斜度所中和了,在同樣的情形下,69°的頭角還是能夠 自我校正,迎合你穩定操控車子的努力,下坡車的頭角大致 上是65°到68°之間,以維繫操控性要素的功能發揮。

http://homepage.ntu.edu.tw/~b94611003/mech/c7.jpg
http://homepage.ntu.edu.tw/~b94611003/mech/c8.jpg
當前輪角度離開自行車循跡路線時,頭管轉軸與接觸點的 夾角可輕易的控制轉動前輪,Trail的功能就是迫使前輪遵 循著頭管轉軸轉動。

車頭/頭管角度的影響
車頭角度和前叉的offset一起形成了一種叫做「trail」 的評量/度量單位。Trail愈大愈長,車子愈能夠直直的、平 穩的往前跑的前進力量愈大。(理論上和實際上,我們牽來一 台自行車,在平路上往前推,讓車子自己跑,它是「不會倒」的。trail愈小,騎車前進 的感覺會比較輕盈下壓(磨擦力小),前輪的轉動也比較靈巧。小車頭角度可以讓短尺寸 組合的車架感覺起來較穩定,而長軸距設計的車子,可以藉 較直挺的頭角,讓它的轉動速度較迅捷。
車頭角度也改變、左右了避震前叉面對撞擊、彈跳的反 應性。直挺的車頭角度讓前叉滑動的方向更垂直,前叉對小 撞擊和低速時的避震會更靈敏;低一點的車頭角度,在猛力剎車時,比較不會有車頭下 沈情形,對付大衝擊的能力會比較好─但犧牲了低速時的靈 敏度。
前避震車配直挺的車頭角度較好;前後避震車通常用比 較低一點的頭管角度,如越野車款大約用70°,愈直挺的角 度讓全避震車在剎車及起身立姿騎車時,像隻脫韁野馬。
車頭角度須知
71°是最受歡迎的車頭角度,因為這個角度讓車子爬坡時,車頭旋轉的感覺比較輕 靈。縮小個一兩度,可以讓全避震車在猛力重踩及剎車時穩 如泰山。角度的高低影響著車子的操控幾何 (steering geometry)。
前叉的offset及Trail
這是有關操控幾何方面,一般人最陌生、了解最少的部分了(一般的整車的型 錄,甚至有一些沒有列這兩項數據),而且這兩者是密不可 分的。所謂的前叉offset是指前叉軸和前叉立管/頭管兩條 虛擬切線的距離,你延著車頭管中心點,順著車頭角度劃一 條切線而下,前輪軸(操控軸)並不在這條操控轉軸線上,卻 是在前面一點的地方。如果你順著頭管中心畫切線和地面的 交叉點做記號A,然後再以前輪軸往地面劃一條垂直線,得 到另一個交叉點B,這個B點正好就是輪胎和地面的接觸點,AB兩點的距離就是 trail。
Trail的作用
因為外胎接觸地面的點,是在車頭操控轉軸的「後方」,也就是"trailing"尾隨 著頭管角度(trailing the head tube)。任何時刻車輪角度遠離車子前進的方向,trail會強 迫、引導前輪跟著轉軸的方向跑。trail愈長,車子的「自我 校正」方向的作用愈好。
前叉的offset的多寡,左右了trail的多寡:offset愈大, trail愈小。第二方面,也更重要的是,前叉的offset對車子的 操控性也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因為輪子的重量及大部分的前叉重量是offset在前輪軸 的上方和前方的,當你騎車側斜車身準備轉彎,輪重和前叉 重反而是掉到這個斜度裡面來了。前叉及輪子重量對應off set的反應作用,是你打斜車子時,可以進彎的主要原因。而 trail就是引導車子進彎後又能恢復直線進行的關鍵。
一般MTB前叉製造商做約1.25英吋的offset,也因此, 車架設計師就被限制在71°到69°的車頭角度之內,努力地 求取這兩種相反力量的平衡,保持車子操控時車把處的輕盈 感,而且不犧牲穩定性。
Offset/Trail 須知
Trail讓前輪直直地直線地前進,而前叉的offset事關車 子/車頭的轉動、操控靈活度,兩者相權的最佳平衡、折衷點是71°~70°的頭管角。

人體與踏板的相接處主要以腳底大拇指前的骨頭塊按在踏板的正中央上,這樣的理由與連桿的機制與精神有接近到,如果將腳底窩直接對準踏板,當踏板移動到下死 點時,人體的小腿將直接垂直踏板的移動方向,力量送下去將直接被回彈上來,造成膝蓋的壓力很大,這樣運動節所受的壓力持續下去會對運動節有損傷,如果試用 大拇趾後的骨頭在踏板上,等於腳根到大拇指前方多了一條連桿,這條連桿不但有緩衝的作用,如在震動的路面上踏板的位置相對車身相同但對地一直在改變,將可 以藉這條多的連桿做緩衝,而當踩踏時,到下死點的壓力可以比較容易感受到而改變使力的方向朝後,力量作用在連桿的側端也不會造成傷害,到了上死點也可以改 變連桿位置去適應較靠近的狀況

設定安全圖章,保護您的 Yahoo!奇摩帳號不被駭客盜用!

Read more!

張貼機動論壇_B94611003_2

3
B94611003


二.
在這裡我想討論的是變速系統齒輪列!
自行車將前大盤乘以後方飛輪個數及為廣告單上的變速段但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某些齒輪配法會使鏈條受傷,離開運動正常平面,且很多種組合會有類似的齒輪比,實際上在平路或山區路段將大盤任意變換也會增加系統變換時間,所以實際算出可以使用的齒輪比及臆測讓變速較為滑順的變速方式

http://homepage.ntu.edu.tw/~b94611003/mech/b1.jpg
一般登山車在配速上習慣使用前齒盤

26/36/48T
22/32/44T(慣用)
22/32/42T

http://homepage.ntu.edu.tw/~b94611003/mech/b2.jpg
而後齒盤(飛輪)
則慣用
11~32T

而公路車較常用大盤39/53T
飛輪11/27T

一般常常看到有人用39*23這樣的方式來說明當前用的齒輪比,其實這是不對的,這會誤導人以為齒比是相乘的關係。

大盤對飛輪的齒數比為齒輪比。如果兩個齒輪的齒數相同,那麼踩踏一周。兩個齒輪和後輪都各旋轉一周。假如大盤的齒數大於飛輪的齒數,那麼每踏蹬一周,飛輪轉的圈數就大於一周多,速度加大。因此,齒輪比與大盤的齒數成正比,與飛輪的齒數成反比。

公路車的齒比迴轉數與時速
迴 轉 數(rpm)
齒盤 飛輪 60 70 80 90 100 110
53 11 36.4 42.4 48.5 54.5 60.6 66.7
53 12 33.3 38.9 44.4 50.0 55.5 61.1
53 13 30.8 35.9 41.0 46.1 51.3 56.4
53 14 28.6 33.3 38.1 42.8 47.6 52.4
53 15 26.7 31.1 35.5 40.0 44.4 48.9
53 16 25.0 29.2 33.3 37.5 41.7 45.8
53 17 23.5 27.4 31.4 35.3 39.2 43.1
53 19 21.0 24.6 28.1 31.6 35.1 38.6
39 15 19.6 22.9 26.2 29.4 32.7 36.0
39 16 18.4 21.5 24.5 27.6 30.7 33.7
39 17 17.3 20.2 23.1 26.0 28.9 31.7
39 19 15.5 18.1 20.7 23.2 25.8 28.4
39 21 14.0 16.3 18.7 21.0 23.4 25.7
39 23 12.8 14.9 17.1 19.2 21.3 23.5
39 25 11.8 13.7 15.7 17.7 19.6 21.6
39 27 10.9 12.7 14.5 16.3 18.2 20.0

50 11 34.3 40.0 45.7 51.4 57.2 62.9
50 12 31.4 36.7 41.9 47.2 52.4 57.6
50 13 29.0 33.9 38.7 43.5 48.4 53.2
50 14 26.9 31.4 35.9 40.4 44.9 49.4
50 15 25.2 29.3 33.5 37.7 41.9 46.1
50 16 23.6 27.5 31.4 35.4 39.3 43.2
50 17 22.2 25.9 29.6 33.3 37.0 40.7
50 19 19.9 23.2 26.5 29.8 33.1 36.4
34 15 17.1 20.0 22.8 25.7 28.5 31.4
34 16 16.0 18.7 21.4 24.1 26.7 29.4
34 17 15.1 17.6 20.1 22.6 25.2 27.7
34 19 13.5 15.8 18.0 20.3 22.5 24.8
34 21 12.2 14.3 16.3 18.3 20.4 22.4
34 23 11.2 13.0 14.9 16.7 18.6 20.4
34 25 10.3 12.0 13.7 15.4 17.1 18.8
34 27 9.5 11.1 12.7 14.3 15.8 17.4

而登山車

踩踏迴轉數(rpm)
60 70 80 90 100

大盤 飛輪 齒比 時速(km/hr)
44 11 4.0 29.9 34.8 39.8 44.8 49.8
44 12 3.7 27.4 31.9 36.5 41.1 45.6
44 14 3.1 23.5 27.4 31.3 35.2 39.1
44 16 2.8 20.5 24.0 27.4 30.8 34.2
44 18 2.4 18.2 21.3 24.3 27.4 30.4
44 21 2.1 15.6 18.2 20.9 23.5 26.1
44 24 1.8 13.7 16.0 18.2 20.5 22.8
44 28 1.6 11.7 13.7 15.6 17.6 19.6
44 32 1.4 10.3 12.0 13.7 15.4 17.1

32 11 2.9 21.7 25.3 29.0 32.6 36.2
32 12 2.7 19.9 23.2 26.5 29.9 33.2
32 14 2.3 17.1 19.9 22.8 25.6 28.4
32 16 2.0 14.9 17.4 19.9 22.4 24.9
32 18 1.8 13.3 15.5 17.7 19.9 22.1
32 21 1.5 11.4 13.3 15.2 17.1 19.0
32 24 1.3 10.0 11.6 13.3 14.9 16.6
32 28 1.1 8.5 10.0 11.4 12.8 14.2
32 32 1.0 7.5 8.7 10.0 11.2 12.4


22 11 2.0 14.9 17.4 19.9 22.4 24.9
22 12 1.8 13.7 16.0 18.2 20.5 22.8
22 14 1.6 11.7 13.7 15.6 17.6 19.6
22 16 1.4 10.3 12.0 13.7 15.4 17.1
22 18 1.2 9.1 10.6 12.2 13.7 15.2
22 21 1.0 7.8 9.1 10.4 11.7 13.0
22 24 0.9 6.8 8.0 9.1 10.3 11.4
22 28 0.8 5.9 6.8 7.8 8.8 9.8
22 32 0.7 5.1 6.0 6.8 7.7 8.6

但在使用上還是以下面的圖表為主
紅字就是, 不可以這樣配, 很傷鏈條
黑字--理想中也不要這樣配, 我覺得是可以這麼配, 但不要長時間運轉, 小傷鏈條
綠字--安全使用配齒, 請盡情使用
http://homepage.ntu.edu.tw/~b94611003/mech/b3.jpg

大約的變速由齒比低到高應該這樣
小22T配後大32T
22:32 小9
22:28 小8
22:24 小7
22:21 小6
22:18 小5
接著前面升到中盤32T, 將後齒拉到第七24T片
32:24 中7
32:21 中6
32:18 中5
32:16 中4
32:14 中3
接著前面升到大盤, 後齒拉到第五片18T
44:18 大5
44:16 大4
44:14 大3
44:12 大2
44:11 大1

每個檔位的第一個如果可以跳過的話對鏈條的傷害會更小
重點是, 在每個前大盤升一檔的同時,後飛輪要退兩檔
所以這綠色的15速就可以幫你在圖表上畫出完美的上升曲線, 又可以避免忽重忽輕的尷尬檔位
http://homepage.ntu.edu.tw/~b94611003/mech/b4.jpg

設定安全圖章,保護您的 Yahoo!奇摩帳號不被駭客盜用!

Read more!

最後驅動


b94611007 生機二李冠廷
第三篇文章
最後驅動提供了曳引機最後的減速,並以增加驅動輪的扭力。使用在大型曳引機上的最後驅動,大部份都裝配在靠近驅動輪的地方,以減低長輪軸的應力。大都份的最後驅動都必須用以支持曳引機的重量,並抵抗扭力及陡震負荷,所以其結構都非常堅固。

  使用在農用曳引機上的最後驅動系統的主要型式有三種:

  l、小齒輪式(Pinion) 2、鏈條式(Chain) 3、行星齒輪式(Planetary)。

(一)

小齒輪式: 以小齒輪帶動正齒輪來作最後減速,有兩種型式:
(1)、小齒輪緊鄰差速器,包含於差速箱之內。此型的優點是:a、所有的齒輪都密封在差速 箱裏,整個系統顯的精巧而堅實,並且只需一個潤滑系統。b、輪軸長,可以有校廣泛的輪距調整,以配合作物之行距。
(2)、小齒輪位於差速箱之外,並且緊鄰車輪。 此型的特點是: 1、地面距較大。 2、最後驅動組自己有一個齒輪箱,通常稱為降軸箱,內貯齒輪油以供潤滑。

(二) 鍊條式: 鍊條式最後驅功系統可使曳引機的地面距更大。其主要缺點是鏈條會因磨損而鬆弛,為了克服這種缺陷,通常使鏈條在油池中操作以減少磨損,並設置鏈條拉緊裝置以便調整鍊條鬆緊度。
(三)

行星齒輪式: 行星齒輪系統的基本構造:太陽齒輪為主動齒輪,環齒輪固定不動,行星齒輪托架連接後輪軸,托架上通常裝置三個行星齒輪以供傳動。當太陽齒輪轉動時,帶動行星齒輪,此時由於環齒輪不能轉動,行星齒輪必須在環齒輪上滾動,於是帶動行星齒輪托架與太陽齒輪同向轉動。

???
Read more!

腳踏車變速齒輪運作原理


b94611032 張鈞崴
腳踏車變速齒輪
變速車,變!變!變!變速車比起普通的腳踏車,除了外形拉風之外,還可以有多段變速的功能,不但能省力地爬坡,在平地跑起來也是虎虎生風,速度超快喔!最近,有很多小朋友問起變速車變速的原理,今天我們就來稍做解釋一下!

腳踏車的構造

仔細觀察腳踏車,你會發現當你在騎車時,車子的方向是以把手來控制的,而腳踏車前進的速度與力量呢?是以腳踏板來控制(手煞車除外)。腳踏板連接著前齒輪,腳踏板踩一圈,前齒輪就會跟著轉動一圈,所以你能夠以

腳踏板來控制前齒輪的轉動;那後齒輪呢?鏈條把前齒輪和後齒輪鏈接在一起,當你踩動腳踏板使前齒輪轉動時,就會帶動後齒輪跟著轉動,而後齒輪的輪軸就會帶著後輪及前輪一起轉動了!因此,腳踏板、前後齒輪、及鏈條組成的齒輪組,是腳踏車的「靈魂組合」。目前常見的變速腳踏車,前齒輪多是固定大小,而後齒輪則有好幾個不同大小的齒輪可以變換;以下就以這類的變速腳踏車來簡單說明。

 

怎樣才能省時?

我們說幾「段」變速,其實就是因為後齒輪有好幾種大小可以調整;我們舉下圖為例子,來說明:

前齒輪齒數

後齒輪齒數

前齒輪踩一圈,
後齒輪可動幾圈

速度

16

4

4

最快

8

2

第二快

12

1.33

第三快

16

1

所以,當後齒輪愈小,速度則愈快。

 

怎樣才能省力?-- 槓桿原理的「變形」

要讓腳踏車前進,首先便是要克服地面給予輪子的「阻力」。在此,我們可以把後輪及後齒輪之間的關係看成一個「變形」的槓桿,而從槓桿原理中,我們知道:

(施力)×(施力臂)=(抗力)× (抗力臂)

而在腳踏車的例子中,(施力)為我們踩踏板後藉著鏈條傳給後齒輪的力;(施力臂)為後齒輪的半徑;(抗力)為地面給予車輪的阻力;而抗力臂為車輪的半徑;所以:

(踩踏板後藉著鏈條傳給後齒輪的力)×(後齒輪的半徑)

=(地面給予車輪的阻力)× (車輪的半徑)

因此,當地面給予車輪的阻力及車輪的半徑都是固定時,後齒輪的半徑愈小時,所需要踩踏的力就愈大,也就是愈「費力」

後齒輪

速度

需力

較費力

較省力

來,我們來動動腦!當你要上坡時,阻力顯然比在平地時大,你要如何「變速」呢?當然是選擇沒那麼快但省力的「大齒輪」囉!那當你在平地前進時呢?

Read more!

CVT無段自動變速箱



B94611019 沈君恆

CVT無段自動變速箱

全名為Continuousiy Variavle Ttransmission 意思就是不間斷的變速系統,一般多用於速克達機車行駛的傳動方式。

機車用的CVT,引擎排氣量鮮少超過 600cc,但是在四輪汽車上則有高達1300cc的汽車使用(例:NISSAN MARCH),雖然都是以V形皮帶作為傳動媒介,不同的是,機車皮帶材質是橡膠、纖維合成,而汽車用的皮帶卻是不易斷裂的鋼帶。

機車CVT無段變速系統,由前普利盤與後離合器、開閉盤動力輸出, V形皮帶作為傳動連結,其作用就如同打檔車之鏈條與齒盤。

由於皮帶在傳遞動力時因採用摩擦變速方式,所以會產生打滑的現象,動力因而於傳動過程中損耗,當傳動系統溫度提高時,損失動力之情況將會隨之升高,所以現階段採用 CVT傳動之125cc速克達機車,因動力損耗而導致極速難以突破100km/h(真實速度)。



原理及構造

CVT無段變速系統中,傳動皮帶夾於普利盤與普利壓版(風葉盤)中間,而皮帶後端夾上下開閉盤中,開閉盤靠變速彈簧(俗稱大彈簧)將皮帶夾住。當引擎轉動,普利盤裡的配重錘因離心力的牽動,而滑動於普利盤的溝槽間,溝槽設有經過設計的斜坡設計,因而推擠皮帶向外擴張,因為皮帶長度固定,故皮帶受到普利盤擠壓向外滑動時,後端開閉盤便會被皮帶撐開,皮帶變成往開閉盤內側滑動,起步時前方直徑小,後方直徑大,加速時前後一樣大,高速時前方直徑大,後方直徑小,如此滑動便改變了變速比,而且毫無阻礙過程,所以沒有換檔頓挫的感覺,呈現順暢的加速反應,這就是為何 CVT稱為無段變速系統。

當動力傳導到後方遠心離合器時,因離合器旋轉,造成離心力,然後離合器之摩擦片向外甩開,貼於離合器外碗(俗稱碗公)同時帶動碗公旋轉,而碗公與軸心由多個鍵固定,所以碗公與軸心同時被帶動,再經一固定變速比之齒輪組傳動到後輪軸,使機車向前行走。

低速時,皮帶位於普利盤內端、開閉盤外端,此時可發揮較高的扭力,易於推動機車前進,而皮帶位置慢慢變化,到達位於普利盤外側、開閉盤內側,此時機車已達高速狀態,(皮帶於普利盤轉一圈,可讓開閉盤旋轉更多圈,就如同變速腳踏車的重檔,在動力未損耗的狀況下,引擎轉速越高,車速將越快。)


??? Read more!

無段變速箱原理

B94611032 張鈞崴
CVT (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連續可變傳動器,即大家俗稱的無段變速。

一般車輛,無論是自排或手排,都必須靠著變速箱的齒輪更換來達到變速目的,以獲得適當的行進速度即減少引擎負擔,但換檔時,都會明顯感受到引擎轉速的上升或下降,車輛也會跟隨稍微停頓或是稍微向前衝。

原因在於,變速箱各個檔位之間齒輪減速比是不連續的,所以您車子換檔的時候減速比驟降,動力總是有不連貫的感覺,所以車子才會有停頓或前衝的現象。

【請參考圖1- 普通變速箱動力曲線】

而 CVT,無段變速,從字面上就可得知,變速機構沒有明顯的檔位,也就是說它可以有無限多個檔位,動力輸出是一條平滑的曲線,類似自排,但比自排動力輸出更順暢,且 CVT 設計時不需考慮麻煩的密疏齒比,引擎性能、油耗、廢氣排放的控制也讓駕駛者更得心應手,比傳統變速箱更省油。

【請參考圖2- CVT 變速箱動力曲線】

這東西聽起來很先進,其實原理很簡單,而且是很原始的一種設計,有一種車,就是用這種原理運作,而且台灣到處可見,是什麼車?答案就是 -- 塑膠殼的機車 (速克達)

圖 (一) 與圖 (二) 就是基本的無段變速圖,車輛利用電腦控制錐形普利盤(Pully) 的開合,讓皮帶下沉或上升,改變皮帶的迴轉半徑,來控制轉速與扭力。

圖 (三) 與圖 (四) 就是圖 (一) 與圖 (二) 的側面透視圖。圖 (三) 的前普利被電腦控制撐開,皮帶下沉,迴轉半徑變小,後普利則相反,這種組合大家小學自然課的滑輪那段都學過,輸出的轉速不快,但扭力很大,適合加速,相當於一般車輛變速箱的低速檔位。

而圖 (四) 的組合,正好相反,輸出的轉速很快,但扭力很小,不好推動車子,但可讓車子一直維持在高速行駛狀態,相當於一般車輛變速箱的高速檔位。
???

Read more!

碟煞的原理

3

碟煞的原理 b94611002 蔡篤明

機車光會前進是不夠的,當然需要讓車子有停下來的機制,不然騎著騎著若是前面沒路怎麼辦?
這裡簡單介紹兩種(鼓煞、碟煞)煞車系統的原理以及一般的保養以及該注意的地方。

目前機車上最容易看到的煞車系統分為鼓煞以及碟煞兩種。

鼓煞是較早期使用的煞車系統,原理是利用輪胎的中間留一個像鼓一樣中空的空間,然後在裡頭置入煞車蹄塊,利用簡單的槓桿機制,當煞車把手拉動煞車線時,會將煞車鼓中的煞車蹄塊撐開摩擦煞車鼓,利用這種摩擦力來降低輪胎轉動速度。

鼓式煞車的壞處在於,當長時間煞車的時候,由於蹄塊摩擦輪框煞車鼓的緣故,容易使煞車鼓過熱而打滑,再加上鼓煞系統中一般沒有配置散熱機制,也會使得溫度下降需要更多的時間。

此外,由於煞車鼓較為密閉的緣故,長時間使用之後煞車蹄塊所留下的碎削也會累積在輪框中,除了降低煞車摩擦力外,也容易對煞車鼓造成磨損。

機車上所見到的鼓煞都單純的利用煞車線連結,煞車力道是藉由鼓煞機制中的槓桿原理所產生,因此煞車力道也較弱。

另一種煞車系統稱為油壓碟式煞車,這種煞車系統會在輪胎外側另外加裝煞車碟盤,以及在前叉旁加裝固定的煞車卡鉗用來夾住煞車碟。

卡鉗的移動是利用煞車拉桿旁邊的煞車油來推動,藉由煞車油壓的方式,可以使卡錢夾住碟盤的力量遠遠超過手能提供的力道。

煞車力道絕對是碟式煞車的優點之一,不但如此,由於煞車碟盤外露的關係,煞車的散熱也比較沒有問題,更有些碟盤上頭有打洞或是畫線,這些不但可以幫助散熱,也可以幫助排除累積在碟盤上面的砂石或是煞車來令片產生的碎削。

碟煞當然也不是萬無一失,當油壓系統失效的時候,還是會發生致命的意外的。所以碟煞系統務必要特別注意煞車油的補充,並且檢查油壓管是否有任何破損或是滴露的狀況。油壓系統的問題絕對是行車前絕對要檢查的。

碟煞和鼓煞一樣都要根據來令片的消耗來更新。鼓煞大多會在其機制的上面標示三角符號,當調整鬆緊的螺絲已經轉過三角符號時,便要更換來令片。碟煞則需要利用手電筒檢查來令片,若是來另片中間的溝槽已經磨消失了,便是該更換的時候了。


巴斯卡原理圖解

煞車系統應用圖解

煞車系統應用圖解

碟煞圖片

連結:
---
[1] http://homepage.ntu.edu.tw/~b94611002/900.jpg
[2] http://homepage.ntu.edu.tw/~b94611002/901.jpg
[3] http://homepage.ntu.edu.tw/~b94611002/902.jpg
[4] http://homepage.ntu.edu.tw/~b94611002/903.jpg

Read more!

瞬心


B94611010 方柏璇


之前我們有學過瞬心的求法與劃法,藉由瞬心,我們可以求各點的速度。我找了有關順心的資料位大家補充。


瞬心剛體或機構中的構件作平面運動時的瞬時迴轉中心。其中瞬時速度為零的稱為絕對瞬心 當一剛體對另一剛體作相對平行平面運動時其瞬時相對速度為零 瞬時絕對速度相同的重合點稱為相對瞬心。因此 絕對瞬心也可看作是運動剛體相對於固定剛體的相對瞬心。相對瞬心和絕對瞬心都指速度瞬心 瞬心是速度瞬心的簡稱。當機構的構件較少時用瞬心來分析機構的速度比較簡單清楚。瞬時加速度為零的點稱為加速度瞬心。


瞬心的求法: 平面機構中任意兩個構件有一個瞬心

轉動副的瞬心在相對轉動中心。移動副的瞬心在相對移動垂直方向的無限遠處。純滾動高副機構的瞬心在兩構件的接觸點。帶滑動高副機構的瞬心在過兩構件接觸點的公法線上其具體位置可由三心定理求得 在平行平面中作確定相對運動的 3個構件共有3個相對瞬心它們都位於同一直線。用觀察方法不能求得的其他瞬心也只能用三心定理來求取。利用瞬心是兩構件速度相同的重合點這一概念可得出 兩構件 1 2的傳動比 與其被輪廓接觸點的公法線所分割的連心線的兩線段長度成反比 即 w1/ w2 P 12O 2/P 12O 1。瞬心求法不適用於較複雜的機構 對某些機構要求出其全部瞬心也比較困難。

瞬心線和瞬心線機構 兩個作確定相對運動的構件在每一瞬時都有一個瞬心分別將這兩個構件上所有作過瞬心的各點連成曲線即得到兩條瞬心線。將這兩條瞬心線作成相互滾動的輪廓線以傳遞運動的機構 稱為瞬心線機構。這種機構能重演這兩個構件的確定相對運動。例如帶滑動高副機構其構件 1 2的兩條輪廓曲線接觸點在傳動過程中存在滑動 故它們是一對共軛曲線。求出其在不同接觸位置的瞬心P 12 就不難求得與這對共軛曲線相應的一對瞬心線。用這對瞬心線作輪廓線的機構 可以代替相應的共軛曲線機構。如果P 12在連心線上的位置不變 則構件1 2 的傳動比為常數 而瞬心線也就成為兩段圓弧。若兩條相互滾動的瞬心線為兩個橢圓就成為橢圓瞬心線機構。


Read more!

無段變速系統簡介


B94611032 張鈞崴

連速克達機車都有的CVT傳動科技絕對不是什麼新玩意兒!是Van Doorne公司所研發的CVT變速箱至今已經有35年的歷史,但總無法改變『扭力上線過低』的刻板印象。這個技術瓶頸卻在最近有個突破性的進展。越來越多高級車廠與大型房車採用這個優點甚多的傳動技術。

你可能不認識來自荷蘭的Hub及Wim van Doorne兄弟、也不知道他們在汽車工業歷史上舉足輕重的發明 (即便你可能每天都在使用它):CVT(Continuously VariableTransmission)無段變速系統!但是你絕對要有體認,在Van Doorne公司慶祝第一具CVT變速箱使用於民用車35週年慶的今天、這個過去被質疑為只能用在廉價小型車與變速箱科技早已改頭換面,準備再次成為汽車工業的要角。

9月底的巴黎車展會場中 。DaimlerChrysler車場向世人公布新一代的Mercedes A Class車型。這款新車的出現極具歷史意義:它是Mercedes車廠第一款可使用CVT系統的車型 !除了傳統的手排與自排變速箱之外,A Class的車主也可選用稱為 「AUTOTRONIC」的CVT變速箱。Mercedes的公關人員宣稱AUTOTRONIC的換檔表現比傳統的自排變速箱更優異,但體積卻非常迷你 (長度僅330公釐)、是世界上尺寸最小的CVT變速箱。

在巴黎車展展場的另一側,Ford車廠也正在發表備受全球汽車媒體矚目的新一代世界車:FordFocou的相關細節。新一代Focou1.6升車型配置著全新的Durashift CVT系統,並可切換為全自動與7段手動變速功能。除了DurashiftCVT之外,車主還可選擇Durashilt5速手自排與6速手排、以及Durashilt4速自排變速箱。但Ford用提供的資料證明搭載Durashilt CVT變速箱的Focus在油耗表現比傳統五速或四速自排車款優異至少8%。全新Focou車型上的Durashift CVT系統是由Ford與ZF共同開發的成果,Ford集團在2001年底與德國變速箱大廠ZF簽訂合作協議,雙方共同研發可用於大扭力車種的CVT系統、並在美國Ohio州合資成立生產中心以提供Ford集團所需要的CVT變速箱。Ford預估到了2005年,該廠每年搭載CVT系統的新車數目將超過100萬輛。

DaimlerChrysler與Ford車廠並不孤獨,包括Fiat、BMW集團以及Toyota、Honda、Nissan等日本車廠過去一直都是CVT系統的支持者 ,Audi更是早就以技術領先的先進CVT系統 (以multitronic系統為名)在高級車市場闖出一月天。和去不一樣的是,擺脫了「只能用於廉價迷你車」的印象後,新一代的CVT系統在自動變速箱市場的佔有率逐漸提高之際,在中大型房車、高級車出現的頻率也大大增加。

GVT變速箱的運作原理:CVT並不是什麼高科技 !今日多數的速克達 (Scooter)都採用這類變速箱設計,傳統手排與自排變速箱部擁有4至7組比例不同的齒輪以符合各種狀況(高/低速)時的扭力需要,但CVT變速箱內卻沒有任何一組齒輪:它是靠著兩個可改變半徑的滑輪(透過調整左右兩半部份的距離改變半徑大小)加上傳遞動力的皮帶 (後期為了使用於大馬力輸出的引擎而改用鋼鍊)、並且利用這兩個半徑可以改變的滑輪來模擬出傳統變速箱內的不同齒輪比例,在介紹完CVT變速箱的原理後。它的優點明顯易見:不需多組繁複齒輪意味著CVT變速箱不但重量輕、體積小、製造成本也大幅降低(CVT變速箱的零件數目是傳統自排變速箱的45%)!「無段變速」的特色使得齒輪比在任何引擎轉速時皆達到「最佳化」狀態,車輛加速時可透過連續更改滑輪比例而將引摯轉速固定在最大扭力值、進而締造出無可比擬的加速成績!對於車內空間寸土寸金、引擎出力也不大的迷你車來說,CVT變速箱可說是最適合的選擇。

???
Read more!

排檔與傳動系統的關係


B94611032 張鈞崴

排檔與傳動系統的關係 《機械原理》
同車款搭載著相同的引擎動力,在手排變速箱與自排變速系統的不同搭配下,將會有不同的性能表現,原理其實很簡單,因為手排變速箱的結構不僅比較簡單,更是比較直接。

由於車輛動力經由引擎輸出後,並不是直接傳至傳動軸上,還需經過變速箱的齒輪轉換。而會有此設計,主要是透過變速箱中的多種齒輪組合,產生動力放大的效果。此原理可以藉由變速自行車獲得解釋;由於人力有所限制,但為求得更佳的性能表現,因此加入了變速系統,在小齒輪搭配下,以相同的腳力卻可換取輕快的加速力道,但卻無法獲得較快的速度,而在起步後要求得更快的速度,則需換為大齒輪,同樣在一樣的腳力驅動下,卻可擁有更快的速度表現。

同理可證,車輛上的變速箱便是透過大小齒輪的組合,讓車輛可於起步獲得所需的較大動力,而在車輛移動後的慣性所致,在一定的速度下,加速所需的力道便無須如同起步般的強大,因此在齒輪的變化中,可搭配不同速度所需的動力輸出,以造就完整的加速過程。

手排變速系統中,引擎曲軸將動力通過離合器傳至變速箱的輸入軸,經過變速箱中的齒輪傳輸後,再經由變速箱輸出軸傳遞至傳動軸中,便完成了引擎至車輪上的動力傳遞。因此駕駛在踩下離合器後,離合器將引擎曲軸與變速箱輸入軸切開,引擎動力與變速箱呈現不接合狀態,變速箱在無動力貫入之時,駕駛將排檔桿撥至所需檔位,透過排檔桿與變速箱連結的結構傳遞,主齒輪便被切換至選擇檔位齒輪的位置,在駕駛手部份完成換檔動作後,腳下的離合器一放,引擎動力與變速箱再度接合狀態,動力便可傳至車輪上。

由於手排變速箱是機械結構的金屬齒輪硬碰硬的直接接合,因此動力傳輸僅於齒輪咬合間些許浪費,雖然無法將引擎輸出動力全盤的傳遞至車輪上,但以目前車輛科技發展而論,此變速傳動系統已是最不浪費的設計,且相較於自排變速系統,動力傳輸絕對較直接。

一般消費者在許多雜誌中,皆會看到有關於齒輪比與終傳比的相關名詞,到底這些名詞與引擎輸出功率有何相關之處?自排系統與手排系統又如何與這些齒輪比搭上關係?當然還是要繼續看下去…

由於引擎轉速動輒數千轉,如果直接將其轉至輪胎的轉數,過快的表現,將會有可能讓車輛「飛」起來,因此變速箱中的齒輪更肩負著引擎輸出的轉速降低的功能。透過變速箱中大小不同的齒輪相搭配下,可有效的降低引擎輸出的轉速速度,且可藉由此搭配,將扭矩放大,且由於齒輪的圓周比就是半徑比,而轉速降低的比率及扭矩放大的倍數,都恰好等級兩齒輪的齒數比例,這就是所謂的「齒輪比」。

或許此過於艱深的理論,一般讀者無法了解,因此舉例說明。在一輛汽車於3000rpm轉速時具有20kgm的扭力輸出,而變速箱中的小齒輪為15齒,大齒輪為45齒,經過小齒輪至大齒輪的動力傳輸過程中,轉速將降低1/3(15/45),因此轉速降至1000rpm,但扭矩則放大三倍,達到60kgm,便是此道理。

此外,引擎在輸出扭力後,於變速箱中需經過兩次的扭矩放大,第一次就為變速箱的檔位作動,第二次則為最終齒輪比的因素(或稱為終傳比)。舉例來說,如果一輛車的一檔齒輪比為3.2,最終齒輪比則為4.0,引擎峰值扭力為15.0kgm/5000rpm,則第一檔的最扭力經過兩次齒輪放大後,為 15.0x3.2x4.0=192kgm,較原有引擎輸出放大了12.8倍,不過此時還需再除以輪胎半徑尺寸,方為實際輪上推力。

不過由於機件傳輸上仍有些許的動能損耗,因此實際傳至輪上的動力並不會如同上述公式般準確,而此時機件的損耗便是手排變速箱與自排變速箱的最大差異。在手排變速箱中,由於齒輪間的傳輸皆依賴最原始的接觸原理,因此傳輸效率約在95左右,而自排變速箱透過液壓油的傳遞,動能損耗更為明顯,傳輸效率只剩下 88,且無論是自排變速箱與手排變速箱,皆須再經過傳動軸約98的傳輸效率再次降低動能傳遞,因此到輪上的動力,皆經過了多次折扣。

但在手排與自排兩系統的比較下,手排變速箱的動力傳遞遠較自排變速箱傑出,因此也難怪在相同的車輛與引擎動力條件下,手排車款遠較自排車款來得快速了!

謝謝教授

???

Read more!

汽車的差速器

差速器

B94611032 張鈞崴

差速器(英語Differential)的發明,是因為在汽車轉彎時,由於內外輪通過的路徑不等長,所以如果汽車如果想順暢的轉彎,便需要彌補內外輪的轉速差。


[編輯] 內部結構與原理

其內部是1種行星齒輪機構,而在設計上必須滿足左輪轉速加上右輪轉速等於兩倍行星齒輪架轉速,在直線前進時,左輪、右輪和行星齒輪架轉速相等,行星齒輪公轉但不自轉(見右1),而在轉彎時,這個平衡遭到破壞,迫使行星齒輪產生自轉,使外側車輪轉速加快,內側車輪轉速減低,車輛得以順暢的轉彎。


[編輯] 缺點與改良

但差速器並不是沒有缺點,當車輛驅動輪有一輪打滑,或因劇烈操駕產生舉腳(車輛轉彎時因為離心力有一邊或一個輪胎舉起,離開地面),因為差速器的等扭矩作用,全部的動力會傳送到那個打滑的輪子,使其他車輪失去動力(見右2),使車輛陷入險境或速度減低,所以後來又發展出了限滑差速器(Limited Slip Differential)跟差速鎖,來因應競賽跟越野的需求。


[編輯] 實際照片
???

Read more!

懸吊系統簡介及概述(下)

懸吊系統簡介及概述(下)

b94611002 蔡篤明

心得:

看完了這篇文章,我自己是感受良多,
對於有利用汽機車通勤的人應該都會特別感興趣吧
一個看似艱澀的學問跟我們日常生活相關的事務作結合
使得機動學這一科變得比較平易近人了
我自己每天騎機車,對於機車的作動原理也是稍稍有接觸
哪個廠牌的避震器比較好,哪個廠牌的卡鉗比較讚
都是我們玩車的有在研究的
一台看似不起眼的塑膠車,裡面包的可是各種理論的結合
油氣壓學,機動學,流體力學,熱力學......
應用到的學問相當廣

我們本身是以應用為主,理論為輔
理應加強這方面的知識
網路上的資源也是相當豐富
多吸收一些,不僅在課業上有幫助,生活中也是常常能應用到的

Read more!

產生推力的巨輪──螺旋槳



有關螺旋槳的歷史可上溯至《天工開物》中的記載,黃帝大戰蚩尤時的戰車上就有這種裝置。唐代李皋在戰船的舷側或艉部裝置了人力槳輪,稱為「槳輪船」或「車輪船」(這是後代「輪船」名詞的由來)。宋代水軍則稱它為「車輪軻」,記載中描述它有「以輪激水,其行如飛」的能力。

據西方歷史記載,是阿基米德首先提出螺旋槳的概念,達文西則在 15 世紀末繪出了螺旋槳的草圖。在美國,富爾頓發明蒸氣船後,初始是利用明輪,到了大約 1850 年,螺旋槳就成為產生船艦推力的主要裝置。直到今天,螺旋槳已是船舶中應用最廣、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率的推進裝置。當您驚訝於重達 10 萬噸級的貨櫃船,還能以每小時超過50 公里的速度在大海中航行時,可知它的推手仍舊是螺旋槳?因此稱螺旋槳為產生推力的巨輪,實在不為過。

螺旋槳作動的原理

船用螺旋槳作動的原理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從兩種不同的觀點來解釋,一種是動量的變化,另一種則是壓力的變化。在動量變化的觀點上,簡單地說,就是螺旋槳藉由加速通過的水,造成水動量增加,產生反作用力而推動船舶。由於動量是質量與速度的乘積,因此您可以想像,不同的質量配合上不同的速度變化,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動量變化。

另一方面,由壓力變化的觀點可以更清楚地說明螺旋槳作動的原理。螺旋槳是由一群翼面構建而成,因此它的作動原理與機翼相似。機翼是靠翼面的幾何變化與入流的攻角,使流經翼面上下的流體有不同的速度,而由伯努利定律可知這速度的不同會造成翼面上下表面壓力的不同,因而產生升力。

而構成螺旋槳葉片的翼面,它的運動是由螺旋槳的前進與旋轉所合成的。若不考慮流體與表面間摩擦力的影響,翼面的升力在前進方向的分量就是螺旋槳的推力,而在旋轉方向的分量就是船舶主機須克服的轉矩力。依據伯努利定律,壓力差的大小與合成速度平方的差成正比,因此升力的大小也與合成速度平方的差成正比,也因此螺旋槳旋轉速度愈快,產生的升力愈大,推力也隨著增加,船速因而提升。對大部分的船舶而言,船速大致與旋轉速度成正比,因此由前進與旋轉合成的入流速度也與轉速成正比。

船用螺旋槳有一個特殊的物理現象,就是螺旋槳表面的「空化」。隨著螺旋槳合成入流速度的增加,翼表面的壓力隨著降低,當低至流體的蒸氣壓時,就產生「空化」現象,也就是在這溫度之下流體會汽化。一般說來,水的蒸氣壓在攝氏 15 度與 25 度時大約分別是一大氣壓的 1.7% 與 3.1%,因此「空化」時,翼表面可說是處於很低的壓力。

螺旋槳的空化

空化的現象是船用螺旋槳相當特別的一種物理現象,而空化會因為螺旋槳葉片表面壓力分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型態,最常見的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

葉尖渦空泡:產生的原因是由於螺旋槳葉尖上下表面壓力差很大,流體由高壓面往低壓面快速繞過,而產生很強的漩渦,這漩渦會隨著螺旋槳的旋轉往後洩出去。漩渦的旋轉速度很快,中心壓力最低,當低於水蒸氣壓時,就產生葉尖渦空泡。對於作戰艦艇,葉尖渦空泡是最早發生的空化現象,發生後會產生很大的噪音,不但使艦艇的行蹤容易被偵測到,而且容易干擾自己的聲納,影響水下作戰。

一般來說,螺旋槳直徑愈大、轉速愈快與入流愈不均勻時,葉尖渦空泡愈早發生,也就是說,螺旋槳葉尖渦空泡強度與螺旋槳葉尖的推力大小有關。而當螺旋槳葉片數增加時,每個葉片所產生的推力自然下降,因此葉尖渦空泡愈不容易發生,這也是為什麼潛艦的螺旋槳大多採用七葉的原因。

片狀空泡:產生的原因是由於攻角太大,葉片上表面導緣產生很低的局部低壓,因此從導緣往下游延伸。這種空泡很穩定而且是透明的,通常不會造成螺旋槳的浸蝕。一般商船由於艉部進入螺旋槳的軸向入流不均勻,最容易產生這類空泡現象。

泡狀空泡:通常只在船速很快、轉速很高且螺旋槳軸向入流均勻時才會發生,因為這時螺旋槳葉片低壓面壓力很低,已有很大的區域低於水的蒸氣壓,流體流經這區域有足夠時間氣化成大汽泡,然後隨著流體流往下游。當進入流體壓力高於蒸氣壓的區域時,汽泡迅速破裂,破裂的時間僅需百萬分之一秒,而且破裂時會產生射流。射流的壓力通常超過一千個大氣壓,因此即使螺旋槳一般都採用抗浸蝕能力很強的鎳鋁青銅合金,仍然很容易在葉片表面造成嚴重的破壤,並產生很大的震波往外傳遞。

螺旋槳產生的空化現象,一般具周期性。因為由船體產生的軸向不均勻入流,在空間上的分布是固定的,當螺旋槳葉片轉至某固定角度時,就會產生相同的空化現象。因此當葉片轉一圈,現象就重複一次,當有N個葉片時,螺旋槳轉一圈,現象自然就重複N次了。

當螺旋槳空化產生時,就表示水中有個體積突然漲大,對流場周圍會產生一個正壓的衝擊。而當螺旋槳轉至低攻角處,空化突然消除時,表示水中有個既存的體積消失,而這會對流場周圍產生一個負壓衝擊。如此正壓負壓交替的作用,使壓力波往外傳送,首當其衝的,當然就是位於螺旋槳附近的船體結構,而這些壓力波就是造成船體振動與噪音的主要來源。

空化的產生會影響螺旋槳的效率,而所造成的浸蝕會損害它的強度,減少它的壽命。在軍事用途上,空化所造成的噪音更嚴重影響到行動的隱密性。因此,空化是目前螺旋槳研發上極重要的一個課題,而研究空化相當重要的實驗設備就是「空蝕水槽」。空蝕水槽常常被稱為 「水洞」,它像風洞一樣,水在口字型的水槽中循環流動,並流經螺旋槳,以模擬螺旋槳在水中的運動。在空蝕水槽中,可以進行螺槳受力的量測、螺槳表面空化的觀測、以及螺旋槳流場的觀測等實驗。

螺旋槳的設計

螺旋槳設計的首要目標,當然是產生足夠的推力以推動船舶,而理想的設計,就是如何以最高效率產生需要的推力。螺旋槳效率的定義,基本上是推力與扭力的比值,因此,設計的第一目標就是在產生需要的推力下,扭力要儘量小。另一方面,由於螺旋槳表面的空化會產生不利的後果,因此必須考量如何避免空化的產生。再者,由於幾何的特性,螺旋槳上的受力分布可分為「徑向」與「弦向」,最佳的設計也可以說是在尋找最理想的「徑向」與「弦向」受力分布。

前面曾提過,螺旋槳每一葉片產生升力的壓力差來自翼面的幾何與入流的攻角,翼面的受力也分解成整體螺旋槳的推力與扭力。為了使螺旋槳的效率高,也就是推力與扭力的比值大,螺旋槳設計的第一步是設計徑向的負荷分布。所謂「最佳負荷分布」,指的就是在產生同樣的推力下,扭力最小的徑向負荷分布。決定了徑向的負荷分布後,接著就是設計不同徑向位置的翼面幾何與攻角。對於船用螺旋槳而言,有一些常用的翼面幾何,而也有所謂「新翼形」的設計。

一旦翼面的幾何決定之後,再來就是攻角的設計。就螺旋槳而言,螺距角是螺旋槳入流角與攻角的總和,因此,攻角的設計就是螺距角的設計。由於螺旋槳上的任一點都是以螺旋形前進,因此「螺距」就是螺旋槳旋轉一圈前進的距離。在設計螺距角時,應該配合翼形,使得翼面能產生在那一徑向位置上需要的推力,同時也需考慮空化的問題。

一般而言,螺旋槳葉片上的壓力分布愈均勻,愈能夠在較大推力的狀況下,避免發生空化現象。而控制壓力分布的因素有兩個︰

第一是進入螺旋槳的軸向入流是否夠均勻,若不均勻,則當螺旋槳葉面轉至軸向入流速度低的區域時,攻角會相對增大,使得葉片的低壓面壓力更低,尤其是導緣處,空化現象便容易產生。而當葉片轉至軸向入流速度高的區域時,則其攻角降低,而使空化現象消除。入流是否均勻與船體形狀有關,尤其是船艉的形狀。

第二個因素則是在不同的軸向入流的狀況下,選取適當的翼形使葉片表面的壓力分布最均勻。在設計精度要求高的螺旋槳,例如軍用螺旋槳,翼形的選擇與設計往往是設計成敗最重要的關鍵。

螺旋槳的設計包含了理論、實驗及數值計算。理論是以流體力學為基礎,實驗是以空蝕水槽為主,至於數值計算,則是應用數值方法模擬理論,以電腦進行計算。事實上,除螺旋槳設計外,與流體力學相關的工程設計,幾乎都是以這三者相輔相成的。

未來的發展

一百多年來,螺旋槳的角色從來沒有減輕過,反而產生了不少的「變形體」。除了常看到的式樣外,不同形式的船用螺旋槳還包括可變螺距螺槳、對轉螺槳、導罩螺槳、莢式螺槳、噴水式螺槳等,它們各具特色與優缺點,但都是產生推力的巨輪。

展望未來,船的發展決定了船用螺槳的發展,而船的發展則受到太多因素的影響。但整體說來,螺旋槳發展的目標不外是產生更大的推力,以推動更大的船或使船前進得更快、更有效率。而在能源日益昂貴的今天,螺旋槳的設計也將更具挑戰,設計者必須努力提升效率,甚至利用巧思,應用幾何的變化,以減少螺旋槳運作時能源的消耗。

B94611016胡寅亮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SN 交友和 Match.com 為您線上尋找您週圍的單身貴族!

http://match.msn.com.tw/Registration/Registration.aspx?trackingid=281200

Read more!

懸吊系統簡介及概述(中)

懸吊系統簡介及概述(中) B94611002 三、避震器及其運作方式

當車輪碰到凸塊,彈簧會壓縮,通過凸塊後,彈簧便伸展。彈簧伸展將舉起車架,但因彈簧過度伸展開,所以他會再縮短,結果車架落下的同時,車輪卻上移且暫時離開路面,此情形會反覆多次直到振盪慢慢消失,此彈簧運作使行車變的不平穩且危險難以控制,必須使用一裝置控制彈簧的震盪。此裝置即是避震器,可以吸收凹凸路面引起的震動,避震器令車輪和路面接觸,防止車輪跳上跳下。

避震器隨著路況拉長或縮短,同時避震器內的活塞則會在充滿液體的剛筒中移動,於是液體壓力增高後被迫流過小孔,液體只能慢慢流過小孔,造成活塞動作減緩便能抑制彈簧的效力。事實上,避震器尚有小閥門當內部壓力太大時,閥門便會開啟,彈簧動作會稍微加快,不過彈簧仍受抑制動作不會過猛。



(一)減震彈簧

底盤彈簧位於車架與車軸之間,負載全車重量並藉著期彈性以減少震動,故彈簧必須強度大而且有良好的彈性,以適應各種負荷之變化。良好的彈簧必須有下列特性:

1.能適應負荷的大小兒有適當的彈性。

2.對道路的衝擊,因彈性而可減少震動。

3.經長時間使用其彈性不減。

4.不易折斷。

而汽車上的彈簧有片狀彈簧,螺旋彈簧及扭力桿彈簧等…..

(二)一片狀彈簧(Leaf Spring 俗稱鋼板彈簧)
鋼板彈簧是由多片長短不同的片狀彈簧鋼重疊而成,其片數因車輛載重而不同,而其鋼板越短者彎曲度越大;而鋼板與鋼板間以固定夾裝合,此固定夾的功用係當彈簧反彈時,使各片受力平均,防止第一片主鋼板因震動過據而斷裂。主鋼板之兩端製成彈簧眼,前端以鋼板銷插入,連接於吊架<Spring Bracket>上,後端以吊耳<Shackle 或稱鉤環>連接於車架上,並以U型螺絲將片狀彈簧總成固釘在車軸上。吊耳的功用係片狀彈簧受力時,容許兩彈簧眼間距離變化。某些因車輛載重大,而使用兩段式輔助彈簧,以調節其彈性。還有非對稱性鋼板彈簧,及車軸安裝位置不在兩彈簧眼的中心,而是略偏於前段,如此可減少彈簧的震動『因為兩端振動頻率不相等而互相抵消』,以提高高速行駛的安定性。


(三)螺旋彈簧(Coil Type Spring)
螺旋彈簧係以鋼桿捲成螺旋狀,兩端磨平。螺旋彈簧極有彈性,受壓時,彈簧間無摩擦力產生,其緩和衝擊力較片狀彈簧為優,但是相對的會有上下震動過劇的現象,故需以避震器加以輔助。螺旋彈簧僅可支持垂直負荷及衝擊力,對扭力,拉力及制動時的反作用力,需由扭力桿或平衡桿,穩定桿等加以支持,故構造上較複雜,但因其重量輕,體積小且彈性好,所以甚多獨立懸吊皆採用螺旋彈簧。


(四)扭力桿彈簧(Torsion Bar Spring)

扭力桿彈簧構造簡單,體積小及重量輕為優點,但由於兩端不斷受扭轉,因此扭桿如有粗細不同或損壞之處,力量則會集中於該處,致使扭桿易斷,故通常不單獨使用,而配合其他彈簧輔助之用。


四、懸吊的比較

(一)麥花臣獨立懸吊組合

運用傾斜的的伸縮套筒支柱,上端有軟性墊子接著魚眼座,下端連接包含車輪樞軸的支撐臂,這樣支柱本身便有一個減震筒,足以避免彈簧彈跳,其優點為機械構造簡單且效果佳,能夠適應路面的起伏,又不會產生太嚴重的前輪外傾。但是當車輪前進受阻力太大時,易形成自動轉向,且車輪受激烈衝擊時,支柱容易彎曲為其缺點。

(二)雙A臂懸吊
所謂雙A臂其英文名為『Double Wishbone』,此種懸吊的上下控制臂就像鳥類的胸骨一樣呈Y字形,也就是所謂的雞胸骨臂式,

而其上下控制臂必須為上短下長,因為若製成等臂,當車輪上下跳動時,上下臂會成平行四邊行,使車輪向內滑動,造成輪距改變,使輪胎易於磨損。若從車身的一側往車輪部份望去,將可看到上下

控制臂呈A字形配置,其即以此為命名,而其優點為,有絕佳的操控性及舒適性,但構造複雜,成本較高為其缺點。



(三)多連桿懸吊

此種懸吊以連桿組所組成,其通常為高級房車的後懸吊組,例如Honda Accord的後懸吊為五連桿懸吊,其基本上是由雙A臂發展而來,此種懸吊除了保有絕佳的操控性和舒適性外,也因較小的機械結構使的後座空間能夠更寬敞開闊。而其機械構造因車廠不同會而有所不同。






Read more!

懸吊系統簡介及概述(上)

2(論壇文章不要太長,而且若完全抄自其他網站,引用應特別注意!)

懸吊系統簡介及概述(上)
B94611002 蔡篤明

以下是我在網路上找到的一篇關於汽車懸吊系統的文章
而機汽車中的系統都是藉由各種機動學原理的運用而構成的
也正好符合這門課的精神
因此在閱讀之後摘錄出重點分享給大家

(一)懸吊系統概述
汽車行駛時,會受到地面的震動及衝擊,其中一部份由輪胎吸收。
剩下絕大部分的衝擊則需依靠輪胎與車身間的懸吊裝置來吸收,防止車身各部零件的損壞並使乘坐人員舒適。
懸吊裝置除吸收震動與衝擊外,並使輪胎所產生的驅動力或制動力傳達到車身,並對行駛的安定性及操縱性均有直接的影響。

近年來對舒適與震動在理論上的研究有不斷的進展,新形式的懸吊裝置不斷被發展出來,成為汽車構造上,改進最多之部分。
基本上仍不脫離車軸式整體懸吊與獨立式懸吊兩大類,但為使車輛在不良路面上行駛時,保持車身穩定的原因,故都朝獨立懸吊方面發展。

車輪雖以B的波福跳動,但車身必須以A線平穩前進。
整體式與獨立式懸吊系統的差別
(二)整體前懸吊裝置

整體式懸吊裝置有以下幾種裝置法 :

1.平衡片狀彈簧式

為整體式懸吊裝置最普遍的懸吊方式。

2.橫置片狀彈簧式
此式只需一付彈簧,但因水平方向的剛性足,因此需要有懸吊臂以保持車軸的位置。

3.圈狀彈簧式


小型乘用轎車之整體式後軸用圈狀彈簧之懸吊方式易使用甚廣。

4.空氣彈簧式

5.扭轉彈簧式


各式彈簧裝置
使用空氣彈簧之整體式前懸吊裝置


(三)獨立式前懸吊裝置

獨立式懸吊裝置,左右輪互相無關係,為一獨立動作,故一般轎車及客車多採用此懸吊裝置。在此介紹前懸吊裝置的形式;

1.雞胸骨臂式獨立懸吊系統

雞胸骨臂式為小轎車使用最多之獨立懸吊方式。

因使用彈簧的不同而有許多裝置方法。如圖所示,

因上控制臂較下控制臂長,故又稱為梯形連桿型獨立吊法。

因上控制臂之形狀與雞胸骨形式相似,故稱為雞胸骨臂式。


雞胸骨臂式獨立懸吊裝置
*以下為各式彈簧裝置於雞胸骨臂式獨立懸吊裝置圖 圈狀彈簧裝於下控制臂與車架間之雞胸骨臂式獨立前懸吊裝置

使用扭桿彈簧之雞胸骨臂式獨立前懸吊裝置

使用圈狀彈簧裝於上控制臂
與車身間之雞胸骨臂式獨立前懸吊裝置
使用片狀彈簧之
雞胸骨臂式獨立前懸吊裝置

2.滑柱式獨立懸吊系統

滑柱式獨立懸吊又稱為麥臣式(Mc PhersonType)或垂直導管式(Vertical Guide)獨立懸吊裝置,

為目前單體式車身小轎車中使用最多之方式,上端固定在車架
上,下端用連桿連結以定位,避震器為筒形,裝在支柱內部。
支柱可在導管內上下滑動。

優點:構造簡單,佔位置小,前輪之後傾角不會因車輪之跳動而改變。

缺點:行駛不平路面時,車輪易自動轉向,故駕駛人需用力
保持方向盤,當受到劇烈之衝擊時,滑柱易造成彎曲,因而影響轉向性能。

滑柱式獨立前懸吊裝置
使用片狀彈簧加強之滑柱式獨立懸吊裝置
圈狀彈簧裝於下控制臂與大樑間之

滑柱式獨立懸吊裝置

3.橫置片狀彈簧式獨立懸吊系統

基本上屬於雞胸骨臂式(梯形連桿型)獨立前懸吊,使用一只或兩只片狀彈簧,
以替代上下控制臂,故構造簡單。

4.雙橫樑型獨立懸吊系統

為使用兩跟衡量及圈狀之獨立懸吊裝置,因強大構造簡單多用於中型貨車及客貨兩用車上。

雙橫樑型獨立式前懸吊裝置

(四)空氣懸吊系統

空氣懸吊是由空氣彈簧(Air-spring)、平位閥(Leveling Valve)、貯氣箱(air tank)、
空氣壓縮機(Air compressor)、調節閥(Regulating valve)、限速器(Governor)、安全閥(safty valve)、除水器(Water trap)、副箱(Surge tank)、排水閥(Drain cock)等相關零件構成。

前懸吊系統如下圖所示,左、右各一個空氣彈簧裝置於車架邊樑(Frame side member)和前軸(Frond Axle)之間。扭力感支持縱方向的力量,橫桿(Lateral)支持橫方向的力量。扭力桿(torque rod)在下側左右各一枝,中央上側也用一枝。各桿的一端固定於前軸的座,另一端固定於車架邊樑,橡膠襯墊(Rubber bush)介於連結部的中間。 空氣前懸吊的構造

橫桿也是裝著橡膠襯墊和前軸及車架邊樑連結。史前軸的左右位置固定。 又前面的副箱(Surge tank)內,為防止壓縮空氣回轉,用

隔離板分成左右兩部分,各自使用鋼管與空氣彈簧連接。

在空氣懸吊系統中,四個鋼製彈簧乃由四個橡皮筒,即空氣彈簧所取代,每個橡皮筒都灌滿壓縮空氣來支撐汽車重量。當車輪碰道路面隆起時,空氣會做進一步的壓縮而能吸收震動。並發展為電子空氣懸吊系統,以微電子控制高度傳感器與空氣彈簧,平衡底盤高度。

(五)油壓氣動式懸吊
每個車輪處都有一個充滿氣體的彈簧單位,稱為液壓氣彈簧,每單位有一密封室,含有高壓氮氣,旗下則有一為移室灌滿以水為主的液體。車輪碰到凹凸時,液體會被推上去,於是壓縮上面的氣體產生彈簧的效果。此外,汽車各側兩單位前後相互連接,如果前輪遇到隆起地面,左前單位的一部份液體會經由一條管子被擠至左後單位,使左後輪亦提升,震動被平均分配至前後輪上,增加車體的平穩。

(六)鋼板彈簧後懸吊系統

鋼板的前端捲曲形成彈簧銷孔,此銷孔界螺栓與彈簧吊耳相連接,向皮乘套將螺栓與彈簧調耳隔開,彈簧的後端也捲曲形成彈簧銷孔,銷孔界彈簧鉤環與車架相連,鉤環使鋼板彈簧於彎曲時可已有長度上的變化。及彈簧在路面凹凸不平的情況下會被上推或下推,使二彈簧孔銷距離變化。

彈簧中央則有一對U形螺栓掛在後軸殼上,軸上的車架並裝有橡皮緩衝墊,為防止軸殼上移撞擊車架,緩衝墊可吸收此震動。

1.橡皮襯套功能

一是吸收震動,不至於波及車架和車耳,二是鋼板彈簧彎曲時可使彈簧銷孔前後運動。鉤環亦包括橡皮襯套,能吸收震動平穩車架和車身。

2.螺旋彈簧後懸吊系統

典型螺旋彈簧後懸吊,每一車輪中均有一個螺旋彈簧。車輪只許上下運動,因而壓縮或伸展彈簧,但車輪不能向兩側或前後移動,此時必須使用控制臂。常見為四個控制臂,其中兩個防止後軸殼及車輪前後移動,另兩臂可防止其向兩側移動。此外每個車輪均有一避震器。

3.麥佛遜支柱式後懸吊

有許多後懸吊系統使用麥佛遜撐桿,麥佛遜撐桿將彈簧與避震器合併為一體,其構造與運動懸吊系統的麥佛遜撐桿是相同的
Read more!